Copyright 2022 . All Rights Reseverd

京ICP备2022016971号-1

网站建设:犀跃创意(藤设计)

当前位置: 首页>十三陵概况>未开发陵寝>内容介绍

【明德陵】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

明德陵,位于潭峪岭西麓,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。


明熹宗朱由校

熹宗朱由校,光宗长子,万历三十三年(1605年)十一月十四日生,泰昌元年(1620年)九月六日即皇帝位,次年改元天启。天启七年(1627年)八月二十二日去世,年23岁,谥“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”。崇祯元年(1628年)三月八日葬德陵。

熹宗是个昏愦不务正业的皇帝。他在位期间,一些地方已爆发了农民起义,后金(清)又攻取了辽阳、沈阳,进逼锦州,但他对这些却并不放在心上。

文献记载,熹宗“性至巧,多艺能,尤喜营造”。他曾操斧斤锯凿,自制小楼阁,“雕镂精绝,即巧工亦莫能及”。干得高兴时,甚至不顾皇上的尊严,解衣裸体,随地盘坐。他“不爱成器,不惜天物”,随意拆改,以供片时之乐。

熹宗把全部心思用在营造游戏和玩乐之中,遂无暇顾及朝事。宫廷中他最宠信两个人,一个是他的乳母客氏,另一个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。这两个人恃宠妄为,成为左右宫廷内外大事的显赫人物。

客氏,原系河北定兴县民侯二(或作“侯巴儿”)之妻,十八岁时被选为熹宗乳母,不久,她的丈夫死去,泰昌元年冬,熹宗封她为“奉圣夫人”。她侍奉熹宗十六载。熹宗认为她“业业兢兢,节宣周慎,艰险备尝”,对她十分感恩。她倚恃熹宗的恩宠,遂致“供帐侈丽,威行宫掖”。

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,原是河北肃宁的一个无赖,通过客氏,被熹宗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,很得熹宗信任。他利用替皇帝处理奏章的权力,在朝内培植自己的党羽,形成了一个政治上极为腐朽的官僚集团,历史上称为“阉党”。魏忠贤内有客氏支持,外有“阉党”策应,遂擅作威福。

客、魏二人在宫内外横行霸道,对反对他(她)们的大臣则罗织罪名,残酷迫害。甚至连皇帝的后、妃他们也敢不择手段地加以陷害。而熹宗却始终把客、魏二人当作心腹看待,恩宠备至。明朝皇宫太监刘若愚在《酌中志》中记载,熹宗曾赐给魏忠贤和客氏金印各一颗。印“方二寸余,四爪龙钮,玉筋篆文印。九字三行。曰:钦赐顾命元臣忠贤印。曰:钦赐奉圣夫人客氏印。每颗金重凡二百两”。在明代,只有皇后能赐予金宝(印),贵妃以下均不赐宝(印),而魏忠贤不过是个太监,客氏不过是个乳母,熹宗竟对他们如此倚重礼遇。可见,清乾隆皇帝称之“童呆”,嘉庆皇帝称之“愚呆”,确非夸大之辞。

天启五年(1625年)五月十八日,熹宗祭方泽坛(地坛)回来,接着到西苑游玩。熹宗与两个十七八岁的小内侍在桥北深水处,划着小船荡漾绿波之中。玩得正高兴,突然一阵大风把小船刮翻,三人全部落入水中。熹宗受此一惊,染病在身。天启七年(1627年),熹宗病情越来越重,因屡治无效,死于懋勤殿。临死之前,他还召集阁、部、科、道官员,说魏忠贤和他的爪牙王体乾“忠贞,可计大事”,真是至死执迷不悟,愚呆至极。

懿安皇后张氏,熹宗元配,河南祥符人,太康侯张国纪女,天启元年(1621年)四月被册立为后。

张皇后性格耿直刚毅,颇有胆识。她多次在熹宗面前揭露客、魏二人的罪行。还曾召客氏要绳之以法。客、魏二人遂对张皇后怀恨在心。他(她)们买通一死囚,谎称张皇后是自己的女儿,以图因此而废掉张后。但终因手法拙劣,熹宗置而不问,没有得逞。其后,魏又多次陷害张皇后和张国纪,但都未能得逞。

天启七年(1727年)八月,熹宗病重,弥留之际,于十一日召信王朱由检入宫,嘱咐他继承皇位,做尧舜之君。魏忠贤虽又设法阻止,但又未能得逞,只好按照熹宗的遗诏,由信王即位,即崇祯皇帝。崇祯帝特下旨尊张皇后为“懿安皇后”。

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,有人说张皇后自缢未死,被李自成的部将李岩所获。李岩知是张皇后,想送她回太康伯家。结果,她再缢身死。也有人说,崇祯帝派人劝懿安后自缢,“仓促不得达”。懿安后青衣蒙头,徒步入朱纯臣家,然后自杀而死。文献记载不同,莫得其详。

懿安后死后,南明弘光朝,为她上尊谥为“孝哀悊皇后”。顺治元年(1644年),清王朝将她葬入德陵。

德陵,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。该陵始建于天启七年(1627年)九月。那时,熹宗朱由校过世不久,崇祯皇帝刚刚御极,明王朝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。所以,德陵的营建,遇到了不少难题。

首先,是财政匾乏,资金短缺。工部为营建德陵曾向崇祯皇帝请示:“各陵,长陵、永陵、定陵为壮丽,而皆费至八百余万。今议照庆陵规制,可省钱粮数百万。查庆陵曾发内帑百万,谨援例以请。”但崇祯皇帝经过一番筹措,却只能拨给50万两白银,还反复“叮咛告诫,以期速成”。按照管工官员和大臣们的合计,德陵的营建需用白银200万两。(《崇祯长编》作300余万两,此处从《明□宗□皇帝实录》)50万两白银要建起一座帝陵是绝对不够的。为此,工部只好向崇祯皇帝提出几点建议:一、现有钱粮先用于玄宫、宝城、明楼的修建。二、命内外大小官员捐助工银(按修建三大殿例捐俸)。三、向各州县加派,“大者派二百二十两,中者派一百□十两,小者派一百两”。四、继续开纳事例银。后来,工部又会同户部题请按天启六年(1626年)殿工例,加各运司盐课银。

这些建议,很快得到崇祯皇帝同意。于是,在朝大臣开始解囊捐助,大学士黄立极等人带头,每人率先捐银200两。各州县的加派银两也通过各省陆续解来。陵区所在的昌平州,历来供应繁多,山陵工程才开工,就循例拿出7000两。开纳事例银,早在修建永陵时,已经开始采用,但修建德陵时开纳事例的条款多达26项。甚至连各府、州、县的佐贰官因政绩不佳,办事疲软被察处的,都可以纳银官复原职。崇祯元年(1628年)各运司所加盐课,连同本年正常课银,总计14万余两,全部输入山陵。二年,又加龙江、芜湖、清江厂等六处官办贸易市场税银1.4万两,解往工部,以济陵工急需。

明代营陵经费,初时取于国库,中叶出现了事例银,时有“卖官营陵”的讥讽,到了营建德陵,则捐助、加派、无所不用其极。明代营陵费用的三部曲,是明朝经济由盛到衰的一个缩影。

其次,是物料不凑。天启七年(1627)十月,工部上奏,新陵规制取法庆陵,但新陵石料与庆陵相比有四点不同:一是庆陵所用青白石料,因该地原有园陵(指景泰帝陵)旧石可以凑用;德陵则无别石可用,只能取之于房山大石窝。二是庆陵取石大石窝时,适逢塘水撤干之时,而今塘满撤水不易。(据康熙《房山县志》载,明朝大工所用汉白玉石,取自大石窝水塘中,清朝时为避免耗费帑金,改取陆地塘内)三是庆陵限期十月完工,新陵限三月,工匠夜作之费不敷。四是重修三大殿时,工匠报酬优厚,今一旦核省,恐难以济事。崇祯帝见疏没有办法,只好让内外经管官员再献良策。十二月,巡视厂库工科都给事中郭兴治,为陵工费用繁浩,又提议:拆变魏忠贤生祠,可省数十万金;郭、王二后陵园所遗砖石及皇城内外大工所余石料、台基厂余剩木料,可命工部查明报数,运往陵地,又可省银万两。这些建议虽然得到崇祯皇帝的同意,但终因魏忠贤名声太坏,没有把他的石料用于修建德陵。

再次是募夫困难。以往诸陵营建惯例,往往由兵部拨派营军15000名,由司官一员,督发到山,与所募民夫相兼供役。为使营军不以从役为苦,朝廷对营军按每人每天三分银两的数额进行盐粮补助。在营建庆陵时,管工官员认为,三分银两已够雇佣一名民夫,民夫比营军便于约束。所以当时所需夫役“多从雇觅”。可是,营建德陵时,情况却发生了变化。势豪大户营造占役极多,他们为了争夺劳动力,竞相给予优厚的食宿条件。所以,强壮的劳力都不愿去参加山陵营建,只有老弱劳力,为了糊口,才肯应募从役。管工官员觉得“陵工重大,分力合作非万数人不可。若必从雇觅,京民虽多,恐应募者不能如数”。如果“强壮者招之不来,老弱者挥之不去”,贻误工程,责任难当。于是,不得不请示崇祯帝,仍拨营军供役,盐粮补助如数发给。

德陵的营建,用了近五年的时间,于崇祯五年(1632年)二月竣工。建成后的德陵,总体布局仿照昭陵,但宝城内的琉璃照壁和牌楼门前的三座门却都仿照庆陵建造。照壁的壁身和门楼的门垛,不仅有华丽的琉璃岔脚,中间还有雕饰精美的琉璃盒子。盒子的图案取材宝相花、牡丹花、月季花、菊花等花卉品种,花黄叶绿,衬以朱红色的墙面,光彩照人,十分醒目。祾恩殿月台前的御路石雕也和庆陵一样,作龙凤戏珠图案。

德陵陵园建筑与众不同之处,是明楼内圣号碑碑趺的图案。其他各陵圣号碑碑趺所饰图案一般以云龙为主,德陵则上枋雕二龙戏珠,下枋雕饰佛、道两家的吉祥宝物。下枋的前面和左右两侧面,雕刻的是道教的“八宝”(或称杂宝)图案,有三套环、宝珠、画、犀角、珊瑚、方胜、祥云等;背面雕刻的是佛教的“八吉祥”图案,有法螺、法轮、宝伞、白盖、莲花、宝瓶、金鱼、盘长等八种法物。据北京雍和宫《法物说明册》记载,八种法物,各表示一定的含义:法螺,表示具菩萨意,妙音吉祥;法轮,表示大法圆转,万劫不息;宝伞,表示张弛自如,曲复众生;白盖,表示遍复三千,净一切药;莲花,表示出五浊世,无所染着;宝瓶,表示福智圆满,具完无漏;金鱼,表示坚固活泼,解脱坏劫;盘长,表示回环贯彻,一切通明。

此外,德陵的“风水”取“水限山”的形局也颇为特殊。所谓“水限山”,是指“穴”前左右两水相交的范围小,“大水直探穴场”,中难立“穴”,因此,必须“以左右为区穴”,将“穴”点于旁山的脉止之处。这种风水形局虽非上吉之地,倒也可用。

德陵的宝城按照一般的风水格局本应建在陵后主山之前,左右两水相交的范围以内,但由于该陵主山两侧的左右界水紧贴山脚而行,两水相交的范围内不足以营建玄宫、宝城,所以,该陵的玄宫、宝城只好建在了左侧的水流之前,并以主山左前方龙砂山的脉止处为区穴。德陵的这种特殊的风水形局,反映了明朝末年天寿山陵区已经很难找到合乎风水理论的“上吉”之地这一史实。

然而,德陵建成后又曾遭到清兵的破坏。崇祯九年(1536年)五月,清太宗皇太极派遣武英郡王阿济格、饶余贝勒阿巴泰率领八旗劲旅向明朝大举进犯。他们分兵三路,很快打到了北京北面的延庆州。在那一带,他们先后七次打败明朝军队,攻取城池两座,还俘获上万的百姓和牲畜。七月七日,又从陵区北面的灰岭、贤庄、锥石等口进至昌平,城内有诈降的2000名清兵做内应,昌平城很快被攻破。总兵官巢丕昌投降,户部主事王桂、提督太监王希忠等被清兵杀死。紧接着,清兵焚毁了德陵。

同年,清兵北撤,崇祯帝下令对德陵重新修葺。竣工时间文献没有明确记载。但《国榷》卷九六记,崇祯十年(1637年)闰四月,礼部请定谒陵大典,崇祯帝降旨“俟十三年行之”;卷九七记有,崇祯十二年九月丙子“叙陵殿功”。按文献记载,崇祯八年、九年发生过两起明陵被焚事件。第一起即崇祯八年正月,农民起义军攻占凤阳,将朱元璋父母的皇陵楼殿和30万株松树全部烧毁。第二起就是崇祯九年德陵这次被焚事件。由于两次被焚时间相隔不远,又都进行了修葺,所以《国榷》记载崇祯十二年九月的“叙陵殿功”,既有指皇、德二陵的可能,也有独指德陵的可能。又因为,“叙陵殿功”的时间恰在崇祯帝所定谒陵大典时间的前不久,而当时,农民起义此伏彼起,对明王朝威胁极大,崇祯帝是不可能远离都城拜谒皇陵的。所以,所行谒陵大典,当即是德陵无疑。德陵修葺的竣工时间也应在祟祯十二年九月,或稍后一段时间。

修葺的质量,按《帝陵图说》所记德陵的情况,是比较低劣的。该书记载,到了清朝康熙年间,德陵的祾恩门,檩椽几乎就要折断,祾恩殿,“不崇高,不坚致,湫隘狭小,效献陵而过之”。

到了乾隆年间,德陵的建筑已是残破不堪。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清廷曾对德陵进行修缮,但却只修葺了中轴线上的明楼、棂星门、三座门、祾恩殿和祾恩门等建筑,其他建筑并未修葺。

德陵的祾恩门、祾恩殿两座建筑在修缮时,因原建筑毁坏较严重,所以进行了重建。从遗存的柱础石分布情况看,重建时都缩小了尺度。其中,祾恩殿明代时面阔30.1米,进深16 .34米。乾隆时面阔缩建为23 .26米,尽管间数(五间)没变,但总尺度却缩小了6米多;进深缩建为11 .65米,比明代也缩小了近4米多。祾恩门,明代所建为面阔三间(18 .1米),进深二间(9米)。而乾隆时重建,面阔却只有12 .6米,比明代缩小5 .5米;进深只有6 .2米,比明代缩小2 .8米。明楼在修葺时,增构了条石券顶。下檐斗拱及琉璃额枋、琉璃柱头、琉璃霸王拳装饰均为明朝原物,但上檐的间数则由3间并成了一间,额枋改为砖砌,外施彩画,霸王拳改为石刻品,与明朝原制相比较已发生较大变化。

民国九年(1920年)二月十一日,乾隆时改建的祾恩门被当地村民烧毁,祾恩殿亦在尔后的战乱中被拆毁。2002年,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德陵残坏的建筑进行修缮,祾恩门则按清代的遗迹进行了复原。

十三陵小皇帝形象
旅游地图 游客服务 乘车路线 旅游须知 在线订购 购票须知